从高中毕业后到了大学,脱离了师长的管教,我对“效率”和“自律”这些词语感到非常的陌生——每天被闹铃叫醒,然后匆匆忙忙地刷手机,看似只是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错过了什么信息,实际上却会一不小心陷进社交媒体的无底洞,半小时、四十分钟过去了。等我回过神,又是慌里慌张的起床,为了能够解决我的饥饿又或是为了赶上要上的课程。
学习工作开始后,也不太好过:无休止的信息弹窗、不断的邮件提醒、同学的临时请求…在这种状态下,我几乎没办法安心处理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到就餐时间,我又抱着“放松一下”的心态打开视频网站,结果也是经常刷到下一个吃饭时间,整个人昏昏沉沉地看不进去任何信息。
到了晚上,我表面上说要“抽空加把劲把白天没完成的工作补上”,却被各种娱乐 APP 和社交平台分散大部分的注意力,最后只能在临睡前急急忙忙处理工作,让睡眠变得很差。第二天起床又是相似的故事,周而复始。就这样,我的生活就像是一团乱麻,效率持续低下,焦虑情绪也越来越重。
最烦恼的在于:我明明知道自己被各种分心拉扯得精疲力尽,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破局。偶尔尝试过列计划、给自己下定决心,但是最终都半途而废,陷入自责的恶性循环。
时间一长,我开始想,“难道就这样混乱下去?不做些改变吗?”为了打破现状,我先做了一个观察:
早晨:注意到自己起床后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人还没清醒就被外界信息占据。
工作时:发觉各种会议、通知像一张网,让我无法沉下来做关键任务。
午休:经常因为想“放松”,反而在无节制的刷剧、社交媒体中浪费了大块时间。
晚间:本想弥补白天未完成的工作,却经常被娱乐分心,再度拖延到深夜。
我意识到,单靠“立flag”式的决心并不足以改变习惯,我需要更系统的思考。结合查阅一些心理学、时间管理的资料(例如Deep Work理论、行为经济学中的“承诺装置”研究),再加上我对技术工具比较感兴趣,就逐渐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慢慢地,我就把自己的改进过程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这些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试错、优化后形成的,并非一蹴而就。
觉察内心状态,给早晨一个“纯净时段”
具体操作:
起床后的前20分钟坚决不碰手机。
刷牙洗脸然后喝一杯睡,简单地做几次深呼吸,让大脑彻底清醒。
想一想当天最重要的几件事,并在小本子上简单记录。
研究显示,人在刚醒来时大脑处于Alpha波到Beta波的过渡期,如果立刻被海量信息轰炸,容易产生焦虑。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在手机里设置一些自动化的程序,例如某个闹钟打开后,我们的手机就自动调整为勿扰模式,持续半小时左右。这保证我在起床后的短短十几分钟里,不被无关信息牵着走。实践下来,我明显感觉到早晨的专注度提高了。以前可能一刷手机就半小时,现在15分钟的“安静时光”让我掌控了当日的开始,也减少了浑浑噩噩的状态。
锁定黄金专注时段,屏蔽不必要干扰
具体操作:
在工作时间中,我把上午9点到11点设为“专注工作区间”。这两小时,我会关掉一切通知,只保留必要的团队即时通讯,以防重大紧急事件。
我一般会将会议尽量安排在下午;如果必须上午开会,也要保证不会占用这段核心时间的太多部分。
Cal Newport的“深度工作”理论指出:持续专注的时间能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出。而频繁被打断会让任务切换成本大大上升。实践以来,我发现自己能在这两小时里完成过去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思路也更加清晰。我的同学或朋友们也逐渐习惯我上午较少回复消息,反而让我在下午更集中处理沟通事宜,效率更高。
午后减负:适度放松+阻断信息风暴
具体操作:
午饭后,我允许自己15到20分钟的放松时间,可以刷剧、看新闻,但会设置一个“定时器”或休息闹钟。
一旦休息时间结束,我切换到“免打扰模式”,将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彻底关闭,专注处理下午的工作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放松反而能提高后续的专注度;但如果放松时间失控,就会挤占有效工作时间。我在免打扰的设置中会设置有哪些 app 可以发出信息提醒有哪些不行,当然我也期望有这么一个 app 会自动识别关键词过滤不必要的信息,只有紧急或与当日目标高度相关的消息才会弹出通知。这样既避免了焦虑,也保证了午后效率。我对比了自己使用前后的状态:过去可能午休“一刷就停不下来”,常常刷掉一整小时;现在我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休息,然后迅速进入工作节奏。
工作收尾:自我承诺与结果强化
具体操作:
每天工作结束前,我会给自己15到30分钟做一个“收尾动作”。包括看一下任务清单,确认当天的事项是否完成、是否需要延期到明天,并做简要的明日规划。
通过“承诺装置”的方法,如果有没完成的核心任务,就必须当下解决或者作出明确的补救方案;完成后则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比如看一会儿喜欢的短片,或者和朋友见面放松。
行为经济学家Dan Ariely的研究表明,“承诺装置”能显著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我利用一个脚本结合番茄钟机制,一旦“承诺时段”开启,就自动禁止访问娱乐类网站,逼迫自己先把工作收好尾,防止懒散和拖延。有了这个步骤,我不再把工作带到深夜,睡眠质量也提高了。第二天起床就更能保持好的状态,形成了积极的循环。
经过一段时间坚持,我惊喜地发现: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之前需要加班才能完成的项目,现在常常能在工作时间就能搞定。
情绪更稳定:避免了时刻被打断的烦躁,也减少了深夜还带着压力工作的焦虑感。
自信心增强:完成任务更及时、有条理,让我对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更有信心。
健康状况改善:有了更规律的作息,我的睡眠质量变好,整个人精神状态也更佳。
我意识到,当“自律和效率”成为一种日常习惯,而非临时冲动的决心,它对生活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你也像我当初那样,长期被分心、拖延和忙乱困扰,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建议:
早晨给自己留一个“静心时段”,别让手机闯进第一时间。
锁定一段“核心专注时间”,屏蔽通知、拒绝打扰,专注完成最重要的任务。
午休适度放松,下午再度高效专注,必要时可利用AI工具过滤无用信息。
下班前做“自我承诺”,给当天收好尾,避免把焦虑带到夜晚。
这套方法论并非一蹴而就,我也是在不断尝试、调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点启发。只要坚定地进行针对性改变,并善用一些科学研究和技术工具,每个人都能从混乱走向有序,收获更高效、更平衡的工作与生活。
从过去的慌乱到现在的从容,我最大的感悟是:我们并不是被外部信息裹挟的被动者,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论,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实践,就能逐步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或许你也可以开始试着做点小改变,哪怕只是一两个习惯上的微调,也能为你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祝你在这条道路上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