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以前我以为学习就是要收集大量的知识,以至于我都产生了一种收集癖。这个知识我也要放到我的知识库中,那个知识我也要放到我的知识库中,然后再去学习大量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并且也会去收集很多效率工具。

但是后面慢慢才发现,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并且很误导人的,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或者是笔记不仅仅是信息的堆叠。一次次地在遇到问题,但是没有办法用我已经阅读过的东西去解决体会到那种无奈的时候,才明白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有以下特征:

  1. 目标导向:清楚知道学习与记录是为了解决问题,并且达成实际目标。

  2. 行动与实践导向:所有的信息记录都是为了随后的实践、应用与反馈。

  3. 以输出为核心:学习到的信息必须能够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实际行动、成果或决策。


也就是说学习和笔记记录并非目的本身,它们仅仅是帮助我实现其他更重要目标的工具。

为什么会有信息收集癖

我不停地购买书籍、订阅各类学习课程,收藏大量的文章和笔记,看到任何新的工具或技巧都会快速收藏或下载。当我回头看这些我积累起来的信息时,却发现自己几乎从未真正使用或实践过。

我感到困惑,也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如此沉迷于单纯的信息收集?我自己去反思、剖析了一下背后的心理动力,大概总结原因主要有三:

  1. 心理安全感

    • 收集知识给我一种“我在进步”的假象,让我们感到安全。每一次的储存或者收藏,都会给我一种心理安慰,就是我掌握了或者说我拥有了。但是,我拥有了又怎么样?就是像我们之前听到的,你这个钱你一直存着,你不花出去,那不还是一张废纸。所以最终都是有一个目标,就是你存钱你是为了一个什么目标,那你读书是为了有一个什么目标。

    • 实际上并未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掩盖了缺乏行动的事实。因为真正的安全感并不来自于你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对于信息的掌控力和运用能力。比如说你掌握了100份的知识,你可能最终只能运用出一份;但是有的人他掌握了50份,他就能完全用出50份。最终还是要看你能用出多少知识。

  2. 追求完美主义

    • 过于沉迷工具、技巧、分类方式,以为找到“完美的系统”就能高效学习。忽略了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是简单、灵活且行动导向的。

    • 我之前会把所有的信息都存在我的知识库里面,总是会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或者说自己的知识库不够完整。就是无论在网上看到什么文章我都会把它剪裁进去,然后上课的语音我也会直接转入然后丢进去。但是实际上那些语音我可能没怎么听过,甚至没有完整地听完过一次,那些文章我可能也不会再看。然后我会去使用一些分类的技巧,比如说打上tag,然后用双链或者是用MOC等笔记记录的方法技巧去分类它们。

    • 我要把所有事情都准备齐全,收集齐全,每个信息都要把它分类好。然后构建一个特别完美的系统,我再去行动,再去学习。

  3. 消费信息的快感

    • 我还必须要承认,对于信息的消费它本身也会给我带来一些即时的满足感。比如说收藏一本书,或者下载一个新的生产力工具,就好像能够快速地满足我的好奇心,甚至就像购物或者是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点赞时那种奖励的感觉。

    • 在这种及时的奖励机制下,我就会去不断追求新的信息,但是我却忽略了真正的信息的价值,而是一味去满足好奇、追求新奇。

这大概就是过度信息时代的焦虑感。在这个时代,信息极其丰富,这种过度的信息供应让我们心里持续焦虑,总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所有的信息。FOMO,即『错失恐惧症』,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信息收集癖如此普遍。

这种恐惧最终只是徒劳的,因为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实际应用,而不是被动的信息堆叠。不是说谁家的书多谁就是厉害,而是说谁会的技能多、能做出真正的事情,谁才是厉害的。一顿分析过后,我意识到,这样的状态不仅无效,长期甚至损害精力和自我效能感。

这才让我逐渐开始转变我的视角,从单纯的『信息收集』转向真正有效的『知识应用』与『精力管理』。

重要的是什么

当我真正觉察到自己长时间陷入『信息收集癖』时,我开始反思:我们一直以为『信息』很重要,但事实上,『信息本身』从来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目标。信息的真正价值,只有通过我们『实际应用』它时,才能体现出来。

我现在的理念就是:知识本身没有价值,只有通过应用才具有实际价值。

因为『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就仅仅是堆积的无意义信息。

比如,你去学习沟通技巧,那你就要去实际地沟通,去改善你的人际关系。你学习了投资的知识之后,你就要去自己动手操作一下。因为只有真正有效的知识应用,才能让我们解决现实的问题,去消除一个真正的焦虑,而不是靠知识收集去获得一种虚假的安全感。第二个就是,它还能真正地实现我们的个人成长,而非表面上的成长的一种幻觉。

我们总是去忽略『实际应用』,是因为人本身是喜欢偷懒的。而实际的应用需要花费真正的精力和行动力,并非单纯的信息收集。因为信息收集是不需要耗费太大的精力和代价的。

『50%-45%-5%』模型

重要的不是信息量的多少,而是我们是否拥有充足的精力去实践这些信息。我们只有精力充沛,才能真正做到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知识的真正价值,取决于你拥有多少精力能将其转化为行动。』

我之前听过一个『50%-45%-5%』模型,我认为可以借鉴一下。

精力占比(理论概念)用途目的
50%健康与身心管理保持精力充沛,创造长期的高效基础
45%实际工作、产出与实践实现现实的目标和真正的产出
5%工具、技巧与软件辅助和优化,但并非精力投入的主要内容

这个模型虽然是理论化的、概念性的,不必精确到具体比例,但它体现的是:

  • 健康第一、产出第二、工具辅助的清晰层次;

  • 避免掉入“工具迷恋”陷阱,始终聚焦实际目标。

这里就不得不提计算机大神、知名的AI科学家 Karpathy 的『Append-and-Review』笔记方法,一个非常贴合上述理念(5% 工具)的示例。


Karpathy的方法极其简单,没有复杂的分类系统,也没有繁琐的标签、链接管理,而是只用一张长长的文本笔记。

  • 追加(Append)

    • 随时随地,当有新的想法、任务、创意,或者任何值得记录的信息出现时,立刻追加到同一个文本文件的最顶部。

    • 不进行任何复杂的分类或结构化管理,确保『记录的成本』极低。

  • 回顾(Review)

    • 随着新内容不断追加,旧的内容会自然地下沉到底部(Karpathy将其形容为如同“重力”)。

    • 定期回顾时,从顶部向下浏览:

      • 重要、有价值的内容被重新复制到顶部,进行再次关注。

      • 不再重要的内容自然继续下沉到底部,不再占据我们的大脑与注意力。

他这个方法主要有两个特点:

  1. 低认知负荷,可以避免前面提到的『完美主义』与『过度整理』的问题。

    • 因为没有繁琐的分类体系,没有标签、链接的管理成本,每次记录仅仅几秒钟,不占用我们宝贵的认知资源。

    • 我们的精力被极大程度上节约下来,用于实际的产出而非信息管理。

  2. 自然筛选,更贴合大脑真实机制。

    • 这种方法天然地利用了大脑『遗忘』的机制:

      • 只有真正重要、有价值的内容才会反复地被提取回顶部,而无价值的信息自然被遗忘或下沉。

      • 它无需人为分类或过度纠结,每次回顾都是一次天然的信息筛选过程。

AI 工具如何赋能

Karpathy的『Append-and-Review』方法,体现了工具的『极简主义』。然而,即便是这种极简的方法,当笔记内容逐渐增加时,我们也难免面临一定的效率瓶颈:

  • 信息增加后,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回顾?

  • 如何更快速地进行信息的提炼与筛选?

  • 如何发现不同笔记之间潜在的关联与主题?

AI工具赋能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要让工具本身变得更加复杂,而是要把工具变得更简单、更高效,真正地释放你的精力。下面我将展开幻想,讲几条 AI 时代我的标准笔记 app 幻想。

当你记录完一条笔记后,AI可以自动帮你识别其中的关键内容,自动生成相应的关键词或标签,就不需要我们再手动整理,轻松看一眼就能知道内容的主题和核心。然后定期的话,AI可以帮你生成一份简洁的回顾摘要,总结你这段时间新增加的重点内容。你不必一条条地翻阅笔记,只需要几分钟即可掌握过去一周的核心信息。然后碰到你想回顾的核心信息,你可以点击摘要里面的链接直接去回顾。

就我们刚刚说的,知识不应该只是知识,而是要通过应用到实际的行动中去。所以说,真正好的知识管理不应该止步于记录,他应该进一步延伸到行动中去。因为我们大多数的时候在学到新知识的时候,只是停留在一个理论化的阶段,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快速地去落地。但是AI工具可以做到一点,它能帮我们打开一些思路,给我们一些启发。

比如你记录了一个新的运动或是饮食方法,AI会主动问你是否希望立刻制定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是否打算试一下这个行动训练方法。然后你学到了某个沟通技巧之后,AI可以帮你生成更简单的实践建议,比如说"今天在与同事交流的时候尝试一下这个方法吧"。就是AI它可以帮你主动生成这些行动的建议,让知识的应用变得触手可及。

AI永远只是辅助工具,而非主导者。

💡

你真正的成长,来自于你的健康、精力状态和实际行动。AI的价值不在于让你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复杂、更庞大,而是恰恰相反,它帮你简化流程,让你更加聚焦、更加高效,释放出更多精力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仅仅是:

  • 简单地记录(比如Karpathy的Append-and-Review法),降低信息记录的负担;

  • 定期地将这些信息交给AI进行智能化的整理和提炼;

  • 将AI提出的联想和建议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真正带来生活中的改变。

当我们不再为复杂的分类、标签、结构而烦恼,当我们将所有繁琐的整理工作交给AI,我们才能真正释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生活、事业与健康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去。

这才是真正高效的知识管理与精力管理理念:

简单记录,高效应用,工具辅助。

💡
Continue Reading
All Articles
2025年3月19日
“Jobright” 在中国招聘市场的潜力:理念、功能与可行性分析
在中国推出定制化的人工智能驱动招聘平台仍然存在着重要的机遇
2025年3月26日
行动与身份:AI代理的未来形态
我们期待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世界:人类因AI的助力而更加自由,更有创造力,也更能从容地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
© 2025 愚人哲
www.yrzh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