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经常听到“基础模型”“API 接口”“封装软件”等术语,这些听起来很高深莫测。其实可以用简单的类比来理解它们,就像生活中的汽车或厨房一样。

想象一个汽车:基础模型好比强大的发动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API 接口就像油门和方向盘,让开发者控制和调用发动机的动力;而封装好的应用软件则相当于整辆汽车,普通用户直接开车就能到达目的地。

再比如厨房的类比:基础模型如同厨师或烹饪机器,有高超的烹饪本领;API 则像菜单和点菜接口,告诉厨师要做什么菜;封装软件就像端上桌的美食,让食客不需下厨也能享用。

通过这些类比,我们大致了解三者的关系:基础模型提供核心能力,API 是连接桥梁,封装软件把能力打包成易用的产品。

什么是基础模型?

基础模型(也就是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大脑,拥有经过海量数据训练而来的通用智能能力。例如 DeepSeek AI 就是一款先进的基础模型。它类似于 OpenAI 的 GPT-4 或谷歌的 Gemini 等模型,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数据分析和预测建模能力。

简单来说,基础模型能看懂人类的文本指令,并给出相应的回答或结果。它是许多AI应用的根基和发动机。DeepSeek 模型本身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程序,而更像一个“通用智能引擎”。在没有封装之前,直接使用基础模型往往需要专业知识和计算资源,比如编写代码与模型交互,或者具备足够的算力来运行模型。

基础模型的作用就在于提供通用而强大的能力。以 DeepSeek 为例,它不仅仅是聊天机器人,还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影响着从金融到教育等各个行。

一个大型基础模型往往可以用于上百种不同的下游应用(例如聊天问答、广告生成、决策辅助、翻译等)。开发者可以针对不同任务对基础模型进行微调或设计提示,从而让同一个模型在客服问答、医疗诊断、教育辅助等场景发挥作用。

好比一位厨艺高超的厨师,可以根据不同菜谱做出中餐、西餐、甜点等各种菜肴。但基础模型本身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幕后英雄”,需要通过接口或应用让用户接触到它。

API 接口:如何调用模型

如果把基础模型比作发动机或厨师,那么API 接口就是让别人来使用这一能力的方法。API 是“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简称,本质上是提供给开发者的调用入口。通过 API,开发者无需了解模型内部的复杂原理,只要按照接口规范发送请求,就能得到模型返回的结果。

这有点像汽车的油门:驾驶者不需要懂发动机细节,只要踩油门,汽车就会前进。

对于 AI 模型,调用 API 通常意味着通过网络向模型服务发送一个请求(比如用户的问题或提示),模型在服务器上计算后返回响应(比如回答或分析结果)。开发者可以把这样的调用集成在自己的应用中。这类似于点菜:应用就像服务员,通过菜单(API)向厨师(模型)下单,然后把菜品结果端给用户。

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公司想在自己的客服系统中使用 DeepSeek 的能力,可以通过 DeepSeek 提供的 API 来提问和获取回答,而不用自己训练一个大模型。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调用大模型的API,将大模型集成到自己的应用中。

API 就像已经写好的函数或服务,开发者按照文档说明,传入需要的参数(如用户提问的文本),就会得到模型处理后的输出结果。开发者甚至可以反复调用,实现多轮对话等复杂交互。

API 的价值在于让强大的基础模型变得易于使用和集成。个人或小公司一般无法从零训练一个DeepSeek这样的大模型(训练成本极高),但通过API可以直接利用现成的大模型能力。比如 OpenAI 提供的 GPT-4 接口、Anthropic 提供的 Claude 接口都是这种方式。

开发者通过API获取模型服务,既节省了训练成本,又不用担心底层基础架构。这就像餐厅老板不必雇佣一位顶级厨师到店里,只要通过点菜接口就能借用米其林厨师的手艺出菜一样。

API 调用虽然方便,但对普通用户并不直接可见。它更多是提供给程序和开发人员使用的。因此普通用户往往是通过一些应用软件的界面间接使用API背后的模型服务。

封装软件:把模型变成易用的应用

封装软件(或称应用程序)就是将基础模型包装起来,做成普通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的产品

这就好比把发动机(基础模型)安装到一辆配备方向盘和刹车的汽车里,任何人会开车就能享受动力;或者像把厨师的厨艺做成一道菜,任何人端起就能吃。封装软件通常有友好的用户界面(UI)、明确的功能,并隐藏了内部对模型的调用细节。

DeepSeek App 为例,就是将 DeepSeek 模型封装在手机或电脑应用中,让用户通过聊天对话框直接提问和获取回答,而不需要编写任何代码。DeepSeek 模型可以通过网页版、App端等方式使用。这意味着官方已经把模型部署在云端,并通过应用把功能开放给大家。

用户只需像用普通聊天软件一样,输入文字对话,就相当于在背后调用了 DeepSeek 模型来处理。对于用户而言,DeepSeek App 就像一个智能助手,可以回答问题、提供建议。

封装应用的关键是降低使用门槛

普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AI模型,但他们可以用上这些模型的功能,因为开发者已经做好了产品包装。

例如,一款AI写作软件就是把模型的自动写作能力封装起来,用户只需选择写作场景、输入提示,即可一键生成文章;又比如AI客服机器人界面,让客服人员输入客户问题,背后模型就检索知识库并生成答案。所有复杂的调用流程都被藏在应用内部,对用户来说操作非常简单直观。

通过封装应用,AI能力走进了大众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像 DeepSeek 这样的模型一旦推出相应应用,会“一夜之间”引发广泛关注——哪怕是从未接触过AI技术的长辈也开始好奇“DeepSeek是什么,怎么用”。

应用软件把专业的技术转化为了大众熟悉的形式,这是基础模型得以大规模影响各行各业的必要一步。

三者的优点与局限

将基础模型、API 和封装软件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

基础模型(大模型):优点是能力强大、通用性高——一个模型可支持众多不同应用场景。

它就像强劲的发动机或技艺高超的厨师,是整套AI系统的根本。由于经过海量数据训练,基础模型在语言理解和知识方面储备丰富,能应对开放式的问题。

然而局限在于直接使用门槛高,普通人难以直接与之交互,需要有技术背景的人来驾驭。另外,基础模型的知识并非实时更新,而是停留在训练时的状态,这导致它可能不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

比如某些聊天模型(ChatGPT)的知识截止到2021年,当被问到最新的天气或新闻时就无法准确回答。再者,大模型内部如果存在偏见或错误,所有下游应用可能都会受到影响。正因如此,基础模型通常需要配合人类监督和后续优化来确保输出可靠。

API 接口:优点是灵活易用。对于开发者来说,API提供了一套标准方式来访问模型,无需关心模型内部实现,只要按要求发送请求就能获得结果。

这让各种创意想法都能基于同一个AI能力迅速实现——开发者可以用基础模型的API在短短几天内开发出一个新应用,而过去若从零训练模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久。

API 还意味着云端托管:模型运行在提供方的服务器上,开发者和用户不必自备高性能硬件。但API的局限在于,它主要服务于二次开发而非终端用户。也就是说,需要懂编程的人才能利用API,把AI能力嵌入产品中。

对于不会编程的普通用户,API本身并没有直观用途,必须借助应用才能体验AI功能。另外,使用API还可能受制于服务提供商的限制(比如调用次数、费用、安全审查等),开发者在设计应用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封装软件(应用):优点是使用门槛最低。它将复杂的AI技术藏在幕后,提供人性化的界面和功能,用户几乎不需要学习成本,就能直接使用AI带来的便利。封装应用往往针对特定场景做了优化,例如写作助手提供文章模板、对话机器人内置了行业知识库等,让模型的输出更贴合实际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封装好的AI软件可以直接部署到业务中,提高效率而无需组建AI研发团队。

不过,封装软件的局限在于灵活性较低。因为它的功能是预先定义好的,用户只能在提供的选项内使用AI。想实现应用未包含的新功能时,普通用户无法自行更改软件,只能等待开发者更新或寻求其他工具。

另外,单一的应用通常专注于某个领域或任务,无法像通用模型那样覆盖所有可能的需求——就像一辆家用轿车不能用于拉货,一款主要用于聊天的AI应用也许不适合做数据分析。这时候,如果用户有更多样化的需求,就需要借助API自行开发或者寻找不同的应用。

上图示意了模型、API 和应用的关系:右侧的服务器代表云端的基础模型,左侧的电脑代表用户使用的应用客户端,中间的“互联网”云朵表示通过API进行连接和通信。普通用户通过应用发送请求,经由网络API抵达后端的大模型,计算处理后再把结果返回给用户。

DeepSeek 的实际应用案例

有了以上基础概念,我们来看一些 DeepSeek AI 可以发挥作用的实际场景,以及如何选择使用 API 或应用来满足不同需求。

智能客服:DeepSeek 擅长自然语言对话,可用来构建智能客服系统。在客服场景中,它可以像真人客服那样理解用户问题并给出详尽回答。而且由于其“深度思考”模式,能够给出分析推理过程,让回复更加可信。

企业可以开发一款客服聊天机器人应用,将用户询问通过API发送给DeepSeek,让模型生成专业回答并回复给客户。使用这种AI客服,有助于提高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DeepSeek 强大的 NLP 能力保证对话更自然、更有亲和力。例如,当客户询问产品使用方法时,DeepSeek 可以提供分步骤的解释,就像一个耐心的助手。

金融分析:在金融行业,DeepSeek 可用来分析海量的报告和数据,辅助决策。由于其训练数据涵盖了广泛的信息,它可以阅读财务报表、新闻资讯等,从中提炼关键信息并进行预测。

例如,一个投资分析应用可以利用 DeepSeek 来解读上市公司的财报要点,甚至根据市场趋势预测未来走势。开发者可以通过API将这些文本数据输入给DeepSeek,让模型输出分析摘要或风险评估。

这相当于给金融分析师配备了一个超级智能助手,帮助快速筛选信息。普通投资者如果想使用这类功能,可以寻找金融领域专门的AI应用(有些证券APP可能已集成此类AI分析模块),通过友好界面获取DeepSeek提供的洞察。

自动写作和内容创作:DeepSeek 在自然语言生成上具有显著优势,可以胜任自动写文章、生成内容的任务。比如营销人员想要撰写一篇新品推广软文,可以借助DeepSeek提供初稿,再由人工润色完成;作家可以让DeepSeek续写故事大纲,提供灵感火花。

市面上已经出现一些写作助手应用,背后集成了诸如DeepSeek这样的模型,为用户提供一键生成文章智能续写摘要提取等功能。用户只需输入主题或几句话,应用就通过API调用模型来生成段落文本。

这对需要经常产出内容的人来说极为高效。若现有应用无法满足某些特定写作需求,用户也可以通过 DeepSeek 的开放API 定制自己的写作工具。

其他场景:除了上述领域,DeepSeek 还可以应用在教育(例如智能导师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学习建议)、医疗(提供医学知识问答,辅助诊断建议)、个人助理(帮忙安排日程、翻译润色文本)等诸多方面。

由于基础模型本身是通用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领域知识进行封装。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最简单的办法是关注有没有相关的AI应用。

例如,想用于学习,可以寻找是否有集成 DeepSeek 的学习助手产品;想用于翻译,则看看有没有DeepSeek驱动的翻译工具。如果一时找不到现成应用,也可以尝试通过 DeepSeek 自带的聊天界面来变通使用它的能力,例如复制粘贴一段文章请它总结,或者让它扮演某种角色来回答问题——这实际上也是在利用模型的多功能性。

如何更好地使用 DeepSeek?

作为普通用户,如果想更充分地发挥 DeepSeek 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探索多种功能:不要只把 DeepSeek 当作闲聊的聊天器。尝试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它帮你总结一份冗长的报告,提取出关键要点;或者让它起草一封邮件/通知,你再做修改;又或者请它翻译一小段外文并解释其中难懂的词汇。通过这些尝试,你会发现 DeepSeek 在办公、学习中的实用价值远超闲聊。DeepSeek 本身支持多轮对话和上下文理解,你可以逐步引导它完成复杂任务。

利用现有应用的进阶功能:检查一下你使用的 DeepSeek 应用或相关AI软件,有没有提供一些进阶能力。例如,有的应用支持文件上传,你可以让AI阅读你的文档后回答问题;有的支持知识库,可以导入特定领域的信息来强化模型在该领域的表现。例如有些软件内置了 DeepSeek 模型,支持联网搜索、文件问答、多模态输入等功能。对于一些职场人士,可以让他帮你看研报、看行业资讯等等,并且让他帮你发现一些你可能发现不了的结论。善用这些工具,可以让你在不同场景下都调动起 DeepSeek 的能力。

动手尝试 API:如果你对技术稍有了解或者有开发资源,不妨尝试直接使用 DeepSeek 的开放API。通过API,你可以将 DeepSeek 整合到自己独特的应用场景中。比如你可以开发一个个人知识助手网页:输入自己的笔记资料,让DeepSeek来回答问题或生成总结。这当然需要一些编程知识,但门槛并不算高。DeepSeek 提供了开放平台获取 API Key,并有相应的文档指导如何调用。如果自己不会编程,也可以把这个想法告诉懂技术的同事或朋友,一起动手实现。利用API的好处是定制化: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裁剪功能,不再局限于现有应用提供的选项。

关注更新和社区:AI 技术日新月异,DeepSeek 也可能不断更新迭代。留意官方发布的新功能(比如新的模式、插件、行业方案等),往往可以第一时间拓展你的使用思路。同时加入一些交流社区(如相关的论坛、QQ群等),看看其他用户是如何巧妙使用 DeepSeek 的。这些使用技巧场景创意能启发你解锁更多玩法。比如,有人分享如何让 DeepSeek 充当面试官出题、担任法律顾问给予建议、甚至结合硬件实现语音问答……这些案例都能让你了解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用”。熟练掌握后,你甚至可以在工作中向同事推广这些用法,帮助更多人提高效率。

结语

总而言之,基础模型是AI能力的源头,API让开发者能够取用这种能力并构建各种应用,而封装软件则把能力送达最终用户手中。

在DeepSeek这个例子中,DeepSeek AI 模型提供了强大的智能引擎,开放的API使其走进各行各业的应用开发,最终通过诸如DeepSeek App等产品让大众受益。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更灵活地使用AI产品——当你知道幕后有这样一个强大的模型在驱动,你就会尝试在更多场景下召唤它的力量。希望这篇通俗讲解能帮您跨越技术门槛,充分利用像 DeepSeek 这样的AI工具,不仅聊天解闷,更能实实在在地提升工作和生活效率。

相信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AI助手”,就像驾驶汽车和享用美食一样自然地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

番外

前两天,我爸吃饭的时候问我,为什么他也下载了 deepseek,为什么人家可以搞那么多花样,他自己天天聊天感觉就是聊天,为什么还有客服啊、商业分析这种,我才知道他应该是没明白什么是 model、api ,什么是包装好的软件。

我当时没有回答好,在饭桌上思绪都没理明白,现在我可以通俗一点讲:

我们可以把基础模型想象成“聪明的大脑”,而 API 和工作流就是给这个大脑配备上“手、脚和工具”,使它能够实际行动起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一个人拥有超级聪明的大脑,但如果没有身体,他虽然能思考,却无法和外界互动。基础模型(例如 DeepSeek AI)就像这样一个大脑,它具备理解、推理和创造的能力,但单独存在时,只能“思考”,不能直接去预定酒店、回复客户问题或者安排工作流程。

给大脑配上手和脚,就能让这个聪明的头脑去做各种事情。API 就像是给大脑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接口——类似于手脚的“操作方式”,让开发者可以指挥大脑去做特定的任务。比如,当你让它去当客服,它就需要借助API来访问聊天界面、调取知识库;当它需要帮忙预定酒店时,又需要连接预定系统或其他相关工具。这样,通过工作流的整合,基础模型就能完成从理解问题到执行具体任务的一整套流程。

Continue Reading
All Articles
2025年3月9日
从GPT-4到全能Agent:未来AI会变成你的超级大脑吗?
探索通用AI Agent的未来:从GPT-4的局限到Manus AI的全能突破,解析AI在记忆、规划、工具调用上的技术进展,展望其在办公、金融等行业的应用潜力,以及伦理与监管的挑战。了解AI如何从科幻变为现实,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2025年3月13日
快与慢的思考艺术:AI时代下的学习与决策
本文深入探讨了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的系统一(快速直觉思维)和系统二(慢速理性思维)理论,并结合当代AI工具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文章重点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一和系统二的特点与运作机制 2. 认知偏差(锚定效应、确认偏误、过度自信)对学习的影响 3. AI工具(如ChatGPT、Flowith AI)如何与两种思维模式结合 4. 在AI时代如何避免思维惰性,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文章通过具体的学习案例和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更好地运用快慢思维,以及如何借助AI工具提升学习效率的实用建议。对于想要提高学习效率和决策质量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系统一思维、系统二思维、认知偏差、人工智能辅助学习、思维模式、决策理论
© 2025 愚人哲
www.yrzh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