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0)
0
0
0
0
0

前一段时间一个好朋友给我发信息,聊了一聊在学校生活的近况。无他,基本也就是对学校生活忙碌繁杂的一些倾诉,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人际关系。 他说有时候会很讨厌自己,当他认定了一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他就会对别人特别好,但是他觉得别人对他却不对等,会让他觉得难受。我说他只是待人真诚,而且朋友的关系中不用算得太清楚,自己有收获就好了。

直到,他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当我需要别人也来给我一些反馈的时候,别人却没有注意到我的情绪。 我好像被击中了一样,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只是每个人对这样情景的敏感度或者在意程度不同。有时候,我们也朋友交谈的时候,看着朋友侃侃而谈说着自己的近况,我想表达一下自己最近的情绪感受,但不好打断他,有时候我说出口,他就随便说几句然后继续讲他的事情了。

由好朋友的事件到我自己的一些经历,我想,我们可能不是特例。

我觉得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好像比较难正常进行,很多时候大家都想要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聊天的主导者、希望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那样就很少有耐心去认真听对方讲述他的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在对话中人们就会很少去认真倾听。

倾听者变少了,大家都想做讲述者,而讲述者又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这样的现象不就越来越严重。 我自己这么一说,好像互相分享、互相倾听的关系非常稀有。当然了,我这里说的互相倾听也不是说你能随便找个聊得来的人就行,我更倾向于指那种能懂你表达的情感的人。我觉得我所理解的倾听者能够理解你的话并且愿意听你的话,能够让你感觉到他是有在意你说的,如果再要求高一点的话那就是能够基于这些情绪表达作出反馈。

现在心理疾病越来越普遍,我不知道是因为本身就存在以前没被发掘出来,还是就由于时代变化导致的一些原因催生的,比如我现在说的大家没办法找到倾听着去倾诉情感或者被人安抚或者是不被理解。或许这也是心理咨询出现的意义,我找不到我能确认出来能理解我的话的人,并且这个人还要能愿意坐在这听我讲,更别说能给我作出反馈了,或者说他尽力想做到这些,当我觉得没什么效果,我还是很烦躁。 有时候聊天对象提出一些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可能就觉得他异想天开,但是他真的想表达这个吗?当一个患有像焦虑症这种精神疾病的朋友跟你说,他想自杀了不想活了,或者是发疯式地倾泻消极情感,你跟他说“要积极啊,生活还是很美好的”或者是“不要想这么多了,人生一场一下子就过去了,不要想太多”,这真的有用吗?

我确实这么试过,我把生活的美好给他说了一个遍,但是似乎不起作用,反而他还说我一点也不理解他。我似乎不是一个我所认为的合格的倾听者,去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在我看来这是很难的,有时候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雪上加霜。因为我不懂对方到底是怎么样的感受,我知道他痛苦,当我体会不到他痛苦的缘由,我不知道他的痛苦痛成什么样的程度,是单纯的痛苦还是夹杂着很多微小难以言述以痛苦为主导的多重情绪。我不懂,所以我无法对症下药,仅仅是凭借以往的自己经历过的经历来给对方支招。 可能就是由于各种的不理解,很多人把对外的情绪转到对内消化,当倾诉者在遇到一个自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但却不是的时候,他可能就把各种想法憋着。

有天夜里有位很亲密的人跟我说了很多他抑郁期间的事,他觉得很多事情都无法表达出来,家人不理解,又羞于与咨询师表达特别隐私的事,就造成了自我消化不良,一直处在痛苦之中。家里人不理解,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还浪费钱,整天跟他哭诉让他不要再闹了,更甚至的是说要跪下来求他这种话。这不仅没有起到很好地遏制效果,反而催生了他内心的愧疚情绪,他甚至连哭都不敢当面哭,有时候偷偷的哭,怕被家人看见。好像在我们国人的观念里,对于感受这种事情不会特别的重视,我们在文化层面有一种对于“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理想化的认同,对于这种情绪变化大不懂隐藏情绪的能力有一种轻视。

讲述者要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能够有效表达出来,这样能够说出自己真正的诉求之后,倾听者才能抓到重点,有效回馈。现在的问题是倾听者太少,从第三视角来看是人们表达欲的上升挤掉了倾听的空间,从第二视角来看人们发现自己找不到与自己同频共振的倾听者,而且这个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一种相对友善的、可以亲近甚至于情绪粘连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需要戒备、需要竞争的关系。所以现在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觉每时每刻都在互相防范,或者保持距离怕打扰到对方。我们对于对方的预期没有那么高了,我们也难以确定他是不是一个可以帮我保守住秘密的人,我与他说之后他还会与其他人去说嘛,他会不会去跟比我们俩关系更好的挚友去分享,成为他们的谈资…正是这种后顾之忧,使人需要以一个更强的边界去保护自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种个人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我说我想当一个倾听者,因为我还不算一个倾听者,或者说不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首先不是因为我有很多的表达欲因为我不太想与人表达自己的事,这么看我也不算一个很好的倾诉者,我无法对于我没有经历的事件去做到一个很好的共情,因此我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的感觉对方是真的痛苦。其次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如果我进入到了对方的情绪中,我会代入到这种情绪,等到对方说多了,我自然而然就会被影响,但很多时候对于一些我不想面对的负面情绪,我会想要逃离。还有一点是,特别是线上交流的时候,我无法察觉到对方的一些非言语信息,比如叹气,面部表情,肢体活动,来判断我的倾听回馈的效果,我没有被激励到去继续前进,就会有种放弃以及无力感。

情感与想法如果可以被表达出来,应该是会让人很开心很舒心的,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很多小步骤,比如情不情愿讲、跟谁讲、讲多少…如果身边能出现更多可靠的倾听者,我想每个人都应该会更开心一点点,互相分享互相倾诉,不一定说只有烦恼需要有人来听帮你排忧解难,分享一件快乐的事情给倾听者然后他再回馈快乐的情感给你,形成良性循环,每个人既是表达者也是倾听者。

Continue Reading
All Articles
2023年10月5日
高效深入学习文献的策略———精读、记录、复盘
我们要先读,在这一步我把它分为三个步骤。我会先有一个粗略的阅读来看看这个文献值不值得我读,其次我在粗略扫读一下,最后就是精读。 其次就是记录,对于记录也是我学习论文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毕竟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这个部分我觉得让给我最疑惑的是怎么记、记什么等问题。
2023年10月24日
不是学习时间越长越有效率
此文章探讨了如何优化学习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首先,我们质疑了学生常用的被动学习手段,如划重点、制作笔记等其效用。然后,我们引入了一些更加有效的学习理念和技巧,这其中包括树立全新的时间观念,设定具体的时间目标,进行深度工作,积极采用记忆回顾法,利用间隔重复法持续记忆,适应早起学习,并努力设定并实现个人目标。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并非易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计划实施。相关的理论联系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方法的科学依据。你将在阅读本文后对学习方法的概念、应用和实际情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将在你的学习旅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 2025 愚人哲
返回主页面
评论 (0)


Markdown 支持
回复
Empty Placeholder
留下第一个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