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总在走在路上的时候想出一些绝妙的点子,但是等到了工作地点却又忘了;我们前几天刚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献,并且当我们今天要用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根据《纽约时报》报道,我们每天都在处理相当于34GB的信息,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大的信息量。 然而,我们是幸运的,信息时代为我们的效率赋能,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工具,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第二大脑,高效、直观地储存、回忆以及重新组合信息,而后输出。
我们先来假想一下两种情况并且对比一下。 第一种:我们起床后头脑中充满了零零碎碎的思想与想法,但是在我们能够进一步思考之前,我们就被大量的信息——哔哩哔哩、微博、微信等,分散了注意力。我们在早上的时间花了大量精力在这些事情上。然后下午我们就要研讨开会了,在此之前我们没有时间去准备,更糟糕的是,我们在会议上花了大量时间去梳理那些我们本该提前看的资料,一般来说这种匆忙地寻找很难有什么结果。回到家后我们已经很累了,想回想一下今天发生的事情,但是怎么也记不起来,也不知道现在要干些什么。于是我们上床睡觉,并且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重复。
第二种:我们醒来时思绪杂乱有很多想法与点子,但是我们迅速在笔记中记录了比较重要的想法,在去工作的路上我们又花了一些精力去考虑这些想法,记住了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语音记录了自己的想法。当下午的会议来临时,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提问。一天结束后,我们清楚明白我们要做些什么并且去执行它。
事实上这两种结果的不同是由于第二大脑,在下面我们就来介绍构建第二大脑的四个步骤,简称“code”——捕获(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和表达(express)。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每天都被大量信息包围,比如图片、文章、老师的授课再加上我们内部的一些想法见解等。 当我们遇到这些值得被记住的信息时,我们应当去捕获它。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会捕获信息的,但是我们总是会陷入两个小错误当中,因此就会导致我们的捕获没有达到它本来的效果。
首先,我们可能会捕获错误的东西。 通常,我们捕获东西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做,即使我们对它们没有任何联系。我们最终得到太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意义不大。 尝试只捕获引发你内心某种共鸣的信息。可能有助于将你想要捕获的信息看作是知识资产。 它们不仅仅是事实或观察。它们是解决方案,节省时间,激发灵感,改变视角。
其次,我们没有将捕获的知识集中起来。 在市场上,有很多的软件和硬件都可以让我们捕获有用的事物。比如我们可以在微信中收藏某一篇公众号推文,在知乎上找到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或者从某些播客音频中摘录其中的片段… 我们将这些碎片化捕获称为一个个的元素,但他们都应该属于一个集合——我们的第二大脑。 任何标准的数字笔记应用程序都可以胜任。将所有捕获模式设置为导出,并自动更新,将保存的所有内容保存到一个中央数字空间中。
我上面说的这些听起来还是有些空泛。 举个例子: 可以效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 · 费曼(Richard Feynman),他以创新和出类拔萃的思维著称。 费曼列出了大约十二个他想在他的研究中回答的核心问题。 每当他遇到新的信息时,他都会将其与这些核心问题比较。使用这种方法,他经常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解决方案!维护核心问题列表将帮助你专注于捕获(聚焦于研究),同时建立一个多样化的知识资产库(即我们所说的第二大脑)。
先来引入“大教堂效应”。 简而言之,你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你的思维。当你身处拥有哥特式拱门、拱形天花板和大理石地板的大教堂时,你更容易思考自己生命目的的高尚思想,而不是在牙医候诊室。在一个简约、家具稀少的工作室里,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在一个充满杂乱和混乱的房间里。
在我们的第二大脑中,该效应依旧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组织捕获的知识来保证我们的第二大脑是整洁且令人舒心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第二大脑更好地为我们效力而非是我们分心。 因此,你必须成为一名大教堂建筑师,组织那些资产。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按主题类别组织。 忽略这种本能。 你的第二大脑不应该像一个图书馆,而应该像一个厨房。 感到困惑吗? 好吧,想象一下如果你按食物组织你的厨房,那会是什么样子。这是行不通的。 厨房是按过程和结果组织的,比如锅在灶台上面的橱柜里,放在水槽旁边的碗架上等等。为了使你的第二大脑以结果为导向,按可操作性的顺序组织你的知识资产。
那这样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词语了——PARA。 PARA代表项目(Projects)、领域(Areas)、资源(Resources)和档案(Archives)。
这是你的第二大脑的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可以包含许多或很少的专用文件夹。
项目是短期目标,通常带有截止日期,你正在积极努力完成。工作项目可能是设计一个新网站。个人项目可能是计划一个假期。 领域是持续的承诺。例如,你的个人财务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领域。它们没有交付日期。它们是动态的,需要持续的监督。 资源是一个临时存放的地方,用于你感兴趣但尚未转化为项目或领域的主题。从养蜂到天体物理学,你最奇怪、最疯狂的爱好和白日梦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家。 档案是已经完成的项目、不再相关的领域和现在不再吸引你的兴趣。仅仅因为它们不是立即相关的,就不意味着你应该从你的第二大脑中删除它们,但是你应该将它们移到冷藏存储中,这样它们不会妨碍更具可操作性的知识资产。
在这些类别中,项目是最具可操作性的,档案是最不具可操作性的。 你捕捉到的每一个知识资产都应该分配到这四个领域中的一个。这样,它们按照即时可操作性的顺序排列。 但不要太激动——最好不要在捕捉到它时就进行组织。等到你有一批资产需要整理时,再进行组织。这样可以让你以分析的方式、作为更广泛信息上下文的一部分来看待每个资产。
好的,到了这一步你就可以着手去准备一些事了。 清理你的数字工作空间。把所有东西都归档。认真对待。必须要筛选一堆旧文件,这是建立有效的第二大脑的最大障碍。 拥有一个一个干净新鲜的空间,然后再做一次心理盘点。 你现在正在进行哪些项目?想想两三个,然后分配文件夹。你现在可以开始建立你的数字大教堂了。
你在半夜醒来。你有了一个惊人的、改变人生的想法。你记下了它,然后又睡着了。当你早上醒来,看到床边的便笺时,你想:“什么?外星黄瓜?” 让足够的时间在记下笔记和再次遇到它之间流逝,无论它在当时对你有多大的共鸣,六个月后它都和外星黄瓜一样没有意义。
如何避免这个问题?
你不仅要保存知识,还要以一种可访问且相关的方式保存它,以便在下次遇到它时能够使用。讽刺的是,你越擅长捕捉和组织,你的所有信息就越难以发现。 有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大意是:如果你想获取知识,每天都要添加一些东西。如果你想获得智慧,每天都要减少一些东西。
精炼就是关于减少的。通过分层,你可以识别、提取和精炼关键信息。层数越多,你的知识资产就可以变得更加浓缩。
以下是四层精炼的实际操作方式:
首先,你保存了一篇引发你兴趣的文章。
其次,你阅读它,并标出关键段落。
第三,你在这些段落中加粗关键的想法和短语。
第四,你写下这些关键想法的执行摘要——不超过几句话。
记住,当你在精炼时,你不需要总结整篇文章——只需要总结引起你兴趣并与你的目标相关的部分。而且要确保最浓缩的信息也是最易于发现的。 例如,当你导航回一个知识资产时,你的执行摘要应该是你看到的第一件事情,这样就容易让你重新熟悉任何资产的最关键的要点。
精炼需要时间。但我保证,它节省的时间远远超过它所花费的时间。下次你使用你的捕获的知识时,你不必回顾所有内容才能记起为什么它与你相关。你可以选择你参与的层次——浏览摘要、刷新你已经标记的关键想法,或重新阅读内容。
好的,那下次如果你阅读文献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精炼。留出30分钟的时间,拿起你喜欢的饮料,坐下来读一篇你一直想要阅读的文章。然后,遵循精炼的步骤:阅读文本,标记关键段落,加粗关键想法,创建执行摘要。
你收集了信息,组织了它,并将它浓缩成了关键要点。 现在,是时候把这些知识付诸实践:在工作中创建新的可交付成果,完成个人项目,开展副业,并创新解决烦恼问题的新解决方案。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最后一步是最困难的。因此,这里有一个最终的技巧,可以确保您使用捕获、组织和浓缩的所有知识。
使用“中间数据包”来启动您的项目。什么是中间数据包?它们是较大过程所拆解下来的小、可操作的块。 想想乐高——你拥有的零件越多,你就可以创建越复杂和令人惊叹的构造。以同样的方式,如果你将它们分解成离散的可实现步骤,你将能够完成惊人的大型和复杂的项目。
当然,处理中间数据包比试图一次性处理整个项目更容易实现和中断,比如在完成一次中间数据包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去克服[[《上瘾、拖延和懒惰》笔记|拖延以及懒惰]]。 但还有另一个好处。中间数据包允许您尽早并经常征求反馈,这样,如果您需要改变方向,您可以最小化失去的劳动力。 更好的是,一旦创建了中间数据包——会议议程或任务声明——你可以再次使用它们,重新定位和修改它们以适应当前的项目。实际上,如果您已经使用第二大脑一段时间了,您可能已经在里面拥有了几十个预先构建的中间数据包。
标记功能和搜索栏是重新展现中间数据包的好朋友。 你需要在此处奠定基础,通过标记捕获的信息和知识资产,使用一系列相关关键字进行交叉引用。 假设你需要为公司网站编写常见问题解答(FAQ)部分。幸运的是,你已将任何经常出现的内容标记为“FAQ”。搜索标记,您的FAQ基本上已经为您编写了。如果您注意到任何新的常见问题解答,标记它们随时出现。当更新时间到来时,再次搜索标记并合并任何新的信息。
表达的最好激励是什么?这可以用18世纪哲学家詹巴蒂斯塔·维科的话来概括:“verum ipsum factum” 。这是拉丁语,意为:我们只知道我们所做的事情。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真正理解某件事情,直到我们亲自动手做了。当你使用收集的知识和见解创建新事物时,这才是你真正可以自认为专家的时候。
它不需要完美,它只需要完成。如果你总是不完成任务,那么请尝试这个经验法则:只开始完成80%的项目——当地基已经奠定时,你更有可能坚持到底。
当你创建一个数字第二大脑时,你可以改变与信息的关系,让你直观地存储和分类信息。使用CODE系统,你可以捕捉、组织、提炼和表达知识。一旦养成这个习惯,你将永远不会再忘记重要的信息或想法。